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

Visualizing Remote Voice Conversations

在線上即時訊息傳遞中,使用鍵盤打字的歷史訊息可輕易被記錄下來,以方便我們回憶。但是對於線上語音交談,卻無從紀錄,事後只能靠模糊記憶去回想剛才說話的內容。所以在此將語音交談的訊息以視覺化呈現,三種的方式分別依據1)歷史對話2)音量與音高 3)對話內容。同時也顯露出語音交談中彼此互動的意義。



著名的修辭學者Walter Ong說:『寫作的文字是一種殘留物。口頭敘述卻沒有這樣的殘渣與堆積物。』說明了口語化的交談最終消散於空氣中,不留痕跡,也無法喚起回憶。

以目前即時交談系統觀察,除了文字可以被記錄成歷史訊息外,在語音部分似乎就無法紀錄。而且當我們在觀看過去文字紀錄的訊息時,有些只想找出對談的重點,而非整篇瀏覽,可是卻無這樣機制,更別說語音交談的紀錄了。因此,這篇paper發展出三個語音交談的視覺化影像,並同時紀錄訊息也賦予其他成面的意義。

第一個例子是歷史對話的檢視,對話者有屬於自己的顏色,當對話過程當中,如果某人連續不停的說話,會把說話者所屬的顏色塗滿正方形,當某ㄧ顏色較多時,下意識本身也會有自覺是不是該換人說話。

第二個例子是利用音調與音量圖像化,並以x軸和y軸表示對話者的聲音在空間中位置。這點好處是讓我們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情緒紀錄,畢竟情緒的亢奮會影響聲音程度。

最後則是關鍵字的紀錄,非常適合在討論重要事情時又不想做紙筆紀錄時使用,當互相交談時,某個關鍵字重複次數越多時,關鍵字就會出現靠近中央的位置,比較少重複的字句就會向外擴張。也說明主要交談的重點在哪,在未來瀏覽訊息時可直接抓到重點,省去不必要的訊息。

References

Pooja Mathur and Karrie Karahalios.Visualizing Remote Voice Conversations.CHI 2009

PDF下載 http://social.cs.uiuc.edu/papers/pdfs/mathur_chi2009_wip_audio.pdf

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

Tangible Message Bubbles for Children’s Communication and Play

在孩子成長過程之中,有許多行為與表情片段,可能因當父母親不在身邊陪伴,而看不到。Tangible Message Bubbles是一個專門給小孩子紀錄每天日常生活的玩具,可記錄孩子們的聲音與影像,當大人們上班回來時,可透過此工具了解小朋友的日常生活訊息。同時,小朋友與小朋友之間也可利用此工具ㄧ起聯繫,感覺到玩伴就在身邊。






當代有許多可以互相通訊聯絡的工具,電話、msn等。但對於小朋友來說要直覺性的使用似乎有些困難。把『玩』當作是一個有趣的探索過程,並留下訊息紀錄,對小朋友來說正是從玩樂中學習溝通。

因此,這篇paper在設計過程中,有 2部分。
The Containers
將可記載影音的容器外觀設計為手風琴和氣球的樣式,並中間都會有一個洞,這個洞裡面裝有攝影機跟LED燈,會觸發小朋友會探頭去看的動機,此時就可以錄下小朋友的聲音與影像。

因為造型與材質上的預設功能,對於手風琴,小朋友會很直覺的拉風箱,而變聲音的高低;氣球部份是用橡膠作成的具有彈性,小朋友兩手則會擠壓氣球或震動而改變聲音得快慢。

The Window
一個訊息成列的佈告板,當氣球容器靠近時,用手一捏鬆開後,訊息就會變成泡泡飄到銀幕上,並且可以把泡泡訊息拖曳到你想傳給的收訊人。


這種利用像氣球然後面裝載訊息,當要把訊息呈現出來時,變成泡泡,那種觀念就如同音樂瓶的譬喻模式。此外,紀錄訊息的的方式,是利用物體的材質和外型讓使用著直接聯想到該用啥麼方式操作,讓小孩容易使用。如果Tangible Message Bubbles能換另ㄧ種方式設計,把其他日常生活物品的慣用姿勢套用上,會不會變的更有趣呢!

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

StoryTags: Once Upon a Time, There Was a Photo

摘要
目前當個人數位資料越來越龐大的時代,要有效取回自己資料會變成一個大問題。以目前方法來說,大部分人們會使用『標籤』來組織自己的資料,例如flickr、delicious …等。標籤雖是一個有效方法,但是低效率的標記在未來有可能會妨礙文件和照片檢索的取回。所以在此目標是提供『說故事』的方式連結並組織照片的整理。


心得
這篇paper中他主要提到他們所製作的一個軟體StoryTags,利用說故事的方式幫你喚回數位照片資訊的連結。首先他先找了一些使用者來做訪談了解使用者在照片中,敘述什麼是使用者最期望的和最重要的在這故事裡,來作一些文字的描述。在分析測試者的故事中,他們發現了故事組成的元素為典型的故事結構:地點,時間,時間,設備,質量,面積,作者,人物,內容,目的,類型和事件。因此他們以這些因素為出發點設計這些標籤,做成了StoryTags這套系統。

的確,目前在網路空間中,不論無名、blogger、flicker…等,都具有使用標籤來分類的功能。但是短短個字,真的就可以定義一張照片、一篇文章該屬於哪種分類嗎?自己常常在桌面上為資料夾命名時,和寫blogger文章時該分類哪標題,都常常時我困擾,就是因為不嚴謹所以才會有問題存在。『標籤』在paper中點出三個問題所在1.意義上的紛歧 2.同義詞 3.基本層次的變化,此三類是造成標籤在定義上的困難。但若有能類似StoryTags這樣的系統,或許會比較省事吧!

但是,他們所做出來的系統軟體,就是一個故事腳本概念,只是把大鋼擬好,剩下角色名字請自創,這樣的過程的確會讓我們容易了解這張照片的來龍去脈,但是有一點不明白的是說,我真得有那麼多故事好寫嗎?或許那只是我無意間拍到的…那哪有故事可言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