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

Now Let Me See Where I Was:Understanding How Lifelogs Mediate Memory

目前有許多Lifelog軟體可以提供大量儲存一天生活中的所發生的事情,來幫助使用者喚起過去回憶和生活細節。但是大多數的軟體使用者是屬於被動狀態,須登入才可記錄資訊。此篇以自動登入,無時無刻都可記錄生活點滴為概念,在比較資料型態記錄的方式,對於使用者喚起回憶何者較為顯著,經過使用者測試後而提出結論。



藉由當下許多Lifelog記錄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瑣事,不再依靠傳統紙筆寫下情感的痕跡,當日後重新翻閱時,『真實的回憶』到底是真正的記住在心中還是推論出來的?

心理學家認為我們每天的記憶是由視覺影像作為引導,並非常有力量支援我們作為回憶的ㄧ個工具。若單以Snaps (a Lifelog based on visual images)來喚起回憶,依據本篇使用者測試後,會發現OM(Organic Memory)會比前者容易喚起回憶。可見與前述產生矛盾?但其實不是的。Snaps所喚起的是『情感』的回憶,重反當下心情,因為涉入的這個元素,所以對於細節更可闡述詳細。

此外,針對獨立單一事件來喚起回憶,大多數的人對於Tracks (a Lifelog based only on locational dat)所提供抽象的地點資訊,則會變成一種推論使用者的行為的回憶,這種行為已變成一種儀式。

當討論到何為『真實的回憶』,Tracks則被分為 ” guess ” 意味者具有重建回憶的推論行為,而並非真實的回憶。則Snaps是以 ”know”當成真實的回憶。

因此, 若二者結合為SnapsTracks (a combination of both visual andlocational data)時,情感與推論將會更深入的幫助我們喚起心中最深刻的記憶。也如同數據結果,是受試者最偏愛的方式。

1 則留言:

梁容輝 提到...

Organic memory 這個概念很有意思, 時間與回憶的主題可以進行一下實驗